安全周刊 数字报 河工书画网 河北劳模网

分站导航:安全周刊 数字报 河工书画网 河北劳模网

您的位置:首页 > 旅游 >正文

【文明之美看东方】走近雄安非遗:香面儿·香荷包

发布时间:2022-07-25 10:15:41 来源:河北工人报字号:[大]  [中]  [小][打印本页]

   “包荷香,对荷香,三十六味一包香。三十六味合一处,一年不受五毒伤……”日前在雄县大营镇北刘庄村,雄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香面儿·香荷包”项目传承人王勇强一边演示“香面儿·香荷包”的手工技巧,一边演示说唱功夫。

  雄安新区设立后,王勇强祖传的“香面儿·香荷包”技艺被挖掘和保护了下来。为了“抢救”濒临灭绝的这门技艺,王勇强将自己在白沟的箱包生意放弃了很多,把主要精力放在了“香面儿·香荷包”的传承和创新上。

  王勇强介绍说,古时候有端午节佩戴“香荷包”的习俗,寓意避邪驱瘟。其祖传的“香面儿·香荷包”主要分布于京津冀乃至整个华北地区。其高祖王玉山曾有“金塔王”之称,以“芳源香局”的名号行走各地。所做的“香面儿·香荷包”,从每年的三月十五开始赶庙,一直卖到端午节。王玉山生于清道光年间,祖居沧州,自幼学医,后到北京行医开药房,与皇宫太医常有来往。王玉山用三十六味草药配制秘方做成香荷包,太医带入宫中,不久内宫嫔妃、秀女、宦官乃至皇上都带上了“金塔王”的香荷包,一时间“金塔王”的香荷包名噪京城。由于时代变迁,王勇强的曾祖父王德胤开始把“香面儿·香荷包”的销路转向了民间,并从北京迁到了白沟,安家在朱家胡同,开作坊并招收学徒。王勇强的父亲王艳明一直经营到“文革”开始,后被迫停止经营,并迁到其祖母的娘家北刘庄定居至今。自从14岁时父亲去世,王勇强就跟随爷爷王树田学习“香面儿·香荷包”手艺。

  王勇强说,“香面儿·香荷包”的中药配方涉及白芷、辛夷、雄黄、檀香冰片等三十六味,酌情加减配伍,有保健和治疗功效。中药打成粉末后,用草纸包成药包,装入用五彩线编织成的网状小袋儿或锦缎做成的小袋儿中,便制成了既美观又漂亮、深受广大民众欢迎的“香面儿·香荷包”。“老时候用于做荷包的草纸上,都盖有一枚大章,章上印有“金塔为记 管保来回”字样以及金塔图案。”王勇强边说边向记者展示传到现在的这枚大章。

  他说,在赶庙会和集市销售的过程中,有演讲,有说唱,主要是为了吸引人气。唱词通俗易懂,每味中药及疗效都包含在唱词中,唱词在业内俗称“条子”。唱词中有中国几千年历史以及历代名人、神话故事,曲调优美动听、别具一格,有较高的史学和古曲研究价值。

  “新区的设立,给一些濒临失传的文化遗产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我一定尽自己最大努力做好保护、传承与创新,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将‘香面儿·香荷包’技艺发扬光大,发展成一门产业。”王勇强表示。

  为了传承好“香面儿·香荷包”技艺,他首先将说唱词整理出十几首,同时买来了多种中医药书籍,拓宽自己的医药知识。他还到高碑店寻找自己的师爷爷赵方,赵方见到他的那一刻,激动地流出了泪水,将自己的手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王勇强,这也更加坚定了王勇强将“香面儿·香荷包”技艺发扬光大的决心。

  “在雄安·雄州文化艺术节上,还没等正式开幕,我做的香荷包就被抢购一空,这更加坚定了我传承好这门技艺的决心。目前我已经注册了自己的商标‘函香姊’,下一步,我打算走进校园,将这门手艺毫无保留地教给孩子们,从身边做起、从娃娃抓起,传承文化遗产。”对于今后的发展,王勇强信心满满。(本报记者彭海峰)

  

1
编辑:马娜  责任编辑:王红润  审核:王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