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同标”跨省通办社保服务让职企更便利
■会议现场
开栏的话
自2014年京津冀三地签署《推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协同发展合作协议》十年来,三地人力资源领域共31项合作协议陆续出台,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和政策,促进公共服务“跨省过河”。十年来,三地在人力资源领域优势互补、共建共享、全面融合,共同发展。
本栏目旨在通过梳理三地在社会保险、劳动关系、就业服务等方面,十年来取得的进步与发展给广大企业和职工带来的便利,展望未来协同发展带来的改变。
随着人才在京津冀三地高效有序流动,社保领域的互联互通就成为提升京津冀地区群众获得感的重要指标。十年来,京津冀三地人社部门持续简化办事流程,方便群众办理社保业务——养老保险关系跨省转移,三地参保职工办理只需在国家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提交申请即可实现;加强劳动能力鉴定合作,区域内异地工作人员工伤后可就近就地进行劳动能力鉴定,三地互认。今年1月,三地联合又发布首批《京津冀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同事同标”事项清单》,三地社保业务的协同更进一步方便了职企。
■劳动能力
鉴定互通互认优质高效
3月28日至29日,京津冀劳动能力鉴定暨支持雄安新区劳动能力鉴定案例分析会议在雄安新区召开。
会议就建立三地与雄安新区劳动能力鉴定工作会商机制,支持雄安新区与京津冀三地鉴定专家咨询共享、业务培训交流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在此之前,2023年10月,京津冀三地就建立了“工伤职工劳动能力鉴定合作协议”,三地就积极推进工伤保险政策、标准的统一,开展工伤保险跨省区域协作,实现工伤职工可异地申请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提升了工伤保险异地服务效能达成合作协议。今后,京津冀三地将在切实提高劳动能力鉴定效率,提升精细化服务水平方向再发力,真正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十年间,三地陆续签署了《工伤保险工作合作框架协议》《工伤认定委托(受托)调查核实工作协议》等逐渐建立工伤互托互认制度,积极推进工伤保险政策、标准的统一,开展工伤保险跨省区域协作,发布京津冀工伤保险协议机构名录,提供视频鉴定、异地上门鉴定等服务,大大提升了三地工伤保险异地服务效能。
■养老保险转移接续
三地间累计转移接续31万人
“我这个月就要退休了,想把在老家张家口缴纳的养老保险转到北京,然后在北京办理退休。”3月1日,任女士来到北京市昌平区社保中心,办理其养老保险关系转移业务。工作人员在核对张家口市上传的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信息表时,发现任女士2018年在河北省一次性缴纳养老保险费超过了36个月,根据人社部规定,应提供由劳动仲裁部门出具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书,以证明一次性缴费期间存在劳动关系。
这事可让任女士犯起了难,“我确实在2018年仲裁了劳动关系,但那份文书找不到了。我现在长期在北京居住工作,马上就要办理退休了,这可怎么办?”了解到任女士的难处后,昌平区社保中心工作人员立即联系张家口市社保部门。在京张两地社保部门的协助下,任女士成功调阅档案材料并邮寄仲裁文书,同时,相关部门也尽快转出了任女士的养老保险基金。在收到任女士的仲裁文书后,工作人员立即核实各项材料,当天就完成了任女士基本养老保险转移接续信息表的录入与审核工作。任女士的整笔转移业务仅在7个工作日内办结,比国家规定的15个工作日办结时限缩短了一半时间。
养老保险转移接续打通“高速路”,得益于三地社保经办机构之间密切的沟通与交流。十年间,三地建立了京津冀社会保险经办服务协同机制,签署了《京津冀社会保险经办服务协同合作协议(2023-2025年)》,议定了“一网通办”、待遇认证追缴协作等8方面合作事项,共同推动社保经办数据共享、协同业务“同事同标”。落实国家社会保险转移接续政策,打通了线上线下双渠道,三地企业参保职工办理养老保险关系跨省转移只需在国家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提交申请即可实现,据了解,十年来,三地间累计转移接续31万人。
不仅如此,三地开展异地认证结算服务,签署《异地居住人员领取养老(工伤)保险待遇资格协助认证合作三方框架协议书》,实现异地居住人员领取社保待遇信息互通、协同认证。
■15事项实现“同事同标”
方便职企
2024年新年伊始,三地又联合发布首批《京津冀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同事同标”事项清单》。其中,参保登记类事项2项、社保转移类事项5项、社保查询类事项4项、社保认证类事项3项,以及工伤异地就医等事项。
今后,市场主体和从业人员在京津冀三地办理15项高频社保服务事项时,可实现“同事项名称、同受理标准、同申请材料、同办理时限”。同时,同步编制的首批“同事同标”事项办事指南,规范明确了事项名称、事项简述、办理方式、办理材料、办理时限等内容,为产业疏解、人力资源有序流动打下坚实基础。
未来,三地将从数据共享、社保转移接续等8个方面进一步深化合作,在经办流程上做减法,在服务方式上做加法,实现更多社保业务“‘同事同标’、跨省通办”。
■记者李蕙芸